![]() |
领导关怀 | 学校简介 | 行政管理 | 教学管理 | 教研教改 | 学生管理 | 招生就业 | 党团工作 | 教学平台 |
日期:2013-12-09 | 阅读:5764 |
一、培养目标
贯彻执行国家教育、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从事基层医疗、卫生保健和防疫工作的高素质中初级卫生保健人员。毕业后能在乡村医疗机构从事对常见病的防治、卫生保健、防疫及健康教育与咨询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培养标准
以基层医疗机构岗位需求为标准,通过3年学习,毕业生应具有以下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与服务态度,并能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医士资格考试。
1.具有必需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
2.具有卫生保健的知识和技术,具有应用卫生保健知识和技术开展社区预防、卫生保健工作的能力。
3.具有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妇幼保健、老年保健、营养指导、健康检查、急救、慢性病的系统管理和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工作的能力。
4.具有流行病学调查的知识和能力。
5.具有制定乡村社区卫生服务计划并组织实施的能力。
6.具有对乡村常见病及危重症的初步诊治能力。
三、招生对象、学制与时间分配
1.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
2.学制:3年
3.时间分配:第1学期入学教育和军训l周,教学16周,复习考试1周;第2-3学期教学19周,复习考试1周;第4学期教学15周,临床见习4周;第3学年42周,其中毕业实习39周,长假2周,毕业教育1周,。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计算
1.课程设置 由5种课程模块构成:基础课、专业课、专项实践课、选修课、毕业实习。
2.学分计算
(1)必修课程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实践课程、毕业实习。必修课程(毕业实习另计)17-20学时计1学分。
(2)选修课程为校定选修,每门选修课程计2学分,共计4学分。
(3)毕业实习(含见习)以总学时的三分之一计学分,共计56学分。
五、教学课程内容要求
【公共基础课模块】
1.德育(144学时)
主要内容是职业道德、哲学与人生基础、卫生法律法规基础、职业生涯规划、政治经济学基础等知识,旨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政治经济学基本观点,具有法制观念,能对职业生涯规划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体育 (144学时)
主要内容是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术与基本技能,旨在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和健身的基本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3.语文应用基础(74学时)
主要内容是文学作品阅读训练,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
4.英语(74学时)
主要内容是巩固、扩展学生的基础词汇和基础语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旨在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读懂简单应用文的能力。
5.数理应用基础(68学时)
主要内容为卫生保健专业必需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旨在提高学生在医学工作中应用数学、物理的能力。
6.医用化学基础(68学时)
主要内容是卫生保健专业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旨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7.计算机应用基础(80学时)
主要内容是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理、加工能力,网络应用能力。
8.生物学(34学时)
主要内容是卫生保健专业必需的生物基础知识,旨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专业基础课模块】
9.解剖与组织胚胎学(136学时)
主要内容是人体胚胎发育概要,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基本功能,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等,旨在使学生具备专业必需的解剖学基础知识。
10.生理学(80学时)
主要内容是生理学概述、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和吸收、能量代谢和体温、尿的生成与排出、感觉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内分泌、生殖、衰老等,旨在使学生具备专业必需的生理学基础知识。
11.生物化学(51学时)
主要内容是人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遗传信息传递与调控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使学生掌握药剂专业必需的生物化学基础知识,为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12.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80学时)
主要内容是免疫学、病原微生物、人体寄生虫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使学生具备专业必需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知识。
13.病理学(100学时)
主要内容是疾病的一些共同性病理变化、常见疾病和主要脏器功能衰竭的基本病理知识,旨在使学生具备专业必需的病理学基础知识。
14.药理学(120学时)
主要内容是临床常用药物的作用、用途、用法、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旨在使学生具备专业必需的药物应用医学基础知识。
【专业课模块】
15.中医学概要(80学时)
中医学基础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技能所组成的基础理论体系。内容包括绪论、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发病、诊法、病机与辨证、养生防治康复,系统阐述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病因病机与发病以及诊断辨证方法、养生康复和防治原则等内容。
16.诊断学基础(80学时)
诊断是用医学科学的方法对疾病的表现所作出的辩证逻辑性的结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乃是人体与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运动过程,所以诊断疾病乃是不断对疾病的认识过程,也就是将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以及其他检查结果,根据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后所获得的有关健康状态和疾病本质的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变化着的演变过程,有时必须通过各种诊查方法,从各个不同方面,在不同时间多次检查,始可获得可靠的临床资料作为诊断根据。
17.内科学(190学时)
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防治的理论知识及技能, 为日后学习其它临床学科和从事临床医学实践或基础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18.外科学(180学时)
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外科手术方法去解除病人的病原,从而使病人得到治疗。外科学和所有的临床医学一样,需要了解疾病的定义、病因、表现、诊断、分期、治疗、预后, 而且外科学更重视开刀的适应症、术前的评估与照顾、手术的技巧与方法、术后的照顾、手术的并发症与预后等与外科手术相关的问题。
19.妇产科学(80学时)
是一门研究妇女生殖系统的生理和病理以及与妊娠有关的生理和病理的学科,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儿科学(60学时)
儿科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诊治和预防的一门综合性医学科学。
21.传染病学(45学时)
以常见传染病为重点进行介绍,全书包括总论、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螺旋体传染病、原虫感染、蠕虫感染六章,分为基础、实践、选学三个模块。内容包括传染病科普知识、进展、学习方法及临床病例分析等。
22.五官科学(45学时)
主要讲授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的应用解剖生理,各科常见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及保健。
23.预防医学(90学时)
预防医学是按照“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从群体的角度探索与人类疾病和健康相关问题,预防疫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及促进健康的一门科学。
【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 | 周时数 | 总学时 |
1. 医学心理学 | 2 | 34 |
2.常用护理技术 | 2 | 30 |
3. 医学伦理学 | 2 | 40 |
4.中医护理技术 | 2 | 40 |
六、教学见习与毕业实习
(一)时间分配
第四学期安排4周教学见习。第五、六学期毕业实习共39周,根据专业方向不同具体安排如下:
医院实习39周:包括内科12周,外科12周,妇产科5周(病房4周,分娩婴儿1周),儿科2周,传染科2周,五官科1周,急诊室2周,手术室2周,供应室1周。
医院实习原则上选择二级甲等以上医院。
(二)目标要求
临床毕业实习的内容与要求如下:
内科:能进行内科病史收集和体格?觳,能对常见疾病做出初步诊断和处理,能正确地对患者进行卫生保健指导?span>
外科:能进行外科病史收集和体格检查,能对常见疾病做出初步诊断和处理,能正确地对患者进行卫生保健指导。
妇产科:能进行妇产科病史收集,能规范地进行妇、产科检查,能配合医生进行妇产科常用辅助检查,能对妇产科常见疾病做出初步诊断和处理,能对病人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指导。
儿科:能进行儿科病史收集和体格检查,能对常见疾病做出初步诊断和处理,能正确地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卫生保健指导。
七、考核
1.学生学习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包括毕业实习)和选修课程,所有课程均应参加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3方面。
2.必修课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2种,各门课程的考核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跨学期课程按学期分别计算;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未通过必修课程考核时,可补考2次获取学分。
3.选修课的成绩评定采用合格与不合格制,未通过选修课程考核时,可补考1次获取学分;学生获得4学分及以上时为选修课合格。
4.毕业实习各科出科考试通过,并获得56学分时为毕业实习合格。
5.毕业考试课程为内科学、外科学、预防医学。
6.农村医学专业学生须获得170学分及以上,同时通过毕业考试,准予毕业。